□梅译淳 (南京师范大学)
中式夹袄搭牛仔裤、针织毛衫搭马面裙、改良旗袍搭盘发……“新中式”彻底火出了圈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流量速生速朽的时代,新中式这股潮流非但没有随着时间淡去,反而越来越火。它融合了经典中式风格与现代时尚元素,衍生出多样风格,既迎合了个性化的消费心理,也成为了展现文化自信的“时尚单品”,从而一步步走入大众视野,备受消费市场的青睐。
高涨的消费热情推动着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。各路服装品牌纷纷布局抢滩市场,既有像鄂尔多斯这样的传统品牌,又有Zara这样的快时尚品牌,就连运动品牌也想分一杯羹。仅今年前两个月,马面裙线上就卖了近7个亿,同比暴涨560%,新中式已经成了互联网上新的“流量+财富”密码。
炙手可热的新中式,把东方美学带进了日常,却也把种种问题暴露于消费市场。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,新中式服装的生产商家鱼龙混杂,产品品质参差不齐,设计同质化、盲目溢价等问题层出不穷。很多厂家为了赚热钱,扎堆跟风、盲目上马,不仅印花简单粗糙,用的是低劣的化纤面料,裁剪更是谈不上不专业。但只要冠上“新中式”的标签,再以“明星同款”“网红爆款”为噱头,这些赶工复制生产出的仿品,似乎就能坐地起价。
当生产端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丛生,消费端自然会感受到异样。电商平台看似惊人的销量下,却有高达80%的退货率。一边是新中式对审美潮流的全面“攻陷”,另一边却是“买家秀”和“卖家秀”的对比惨烈:有人穿出了虎背熊腰既视感,根本没有新中式的神韵可言;有人买了流行花色,穿起来却像神似奶奶的老棉袄;有人下单了明星同款,上身效果却一言难尽……消费者买的多,退的也多,长此以往,就会危害到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。
新中式丰富的内涵,不能成为其概念被滥用的理由;我们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,也绝不能沦为资本收割流量的工具。年轻人真正热爱和追捧的,并不是“新中式”这个标签,而是服饰中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,是用匠心打造的服章之美、技艺之韵。过度泛滥的文化符号照搬、停留在表象的“新中式”潮流,不仅会拉低消费者对“新中式”的期待和产生审美厌倦,也容易忽视中华民族内敛含蓄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内涵,对国风国潮的输出无法起到正向作用。
回过头看,从“新中式茶饮”到“新中式点心”,再到如今的“新中式服饰”,“新中式”的流行可谓潮起又潮落。 新中式的“冰与火之歌”仍在上演,消费市场想要打破“新中式”的“旧套路”,还任重道远。但是只要“有形之手”与“无形之手”协同发力,让生产者回归守正创新的本质,让销售者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,消费市场就有望多一点“活力与欢笑”,少一点“嘈杂与眼泪”。